当前位置:首页>服装资讯

安静是修为 谦退是智慧 欢喜是自然 觉悟是收获

时间:2017-01-07 17:41:17

  安静是修为

  古人说:“一动不如一静。”

  南宋时期,宋孝宗到西湖游玩,看到飞来峰,就问随他游玩的和尚僧端,这个飞来峰的由来。

  僧端就说飞来峰是从西天灵鹫山飞来的。孝宗问为什么不再飞走呢?僧端非常巧妙地回答道:“一动不如一静!”孝宗认为言之有理。

  安静是修为,是一种不与人比较的美丽,一种不患得患失的纯净,一种不庸人自扰的高雅。

  人生的境界是安静,因为安静,如同林中溪水,点滴入耳,超凡脱俗;安静,可纳万壑而不露声色,胸怀大海而不见波澜。

 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,利益的驱动一切,物质的诱惑淹没精神的愉悦,我们很难再听到来自心灵本真的呼唤。

  在如此浮躁的社会里,安静就会显出多么的珍贵,守住一份宁静又是何等不易。

  真正的安静,来自于内心。一颗躁动的心,无论幽居于深山,还是隐没在古刹,都无法安静下来。

  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,譬如荣誉,恩宠,权势,奢靡,繁华,他们因为舍得,所以淡泊,因为淡泊,所以安静,他们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,只是想静享内心中的蓬勃与丰富。

  谦退是智慧

  老子说:“上善若水。”

  后来的道教《秤星灵台秘要经》说:“水性谦退。”

  谦退之道就是水的智慧。

  俗话说:“人往高处走,水向低处流。”水性是就下的,与物无争,谦下自处。

  水从高处来,只向低处流,乃至归入大海,贵在平静低调。为人立身处事也应如此,要安居自己应处的地位,轻看名利淡如水,时刻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,选择低姿态。

  水看似柔弱,但是“滴水穿石”;谦退看似柔弱,其实是以退为进,以柔克刚。

  孔子曾前往周都洛阳,问道于老子。

  老子张开嘴巴让孔子看,问道:“我的牙齿还在吗?”孔子如实回答:“不在了。”

  老子又问:“我的舌头还在吗?”孔子告诉老子:“还在。”

  老子意味深长地告诫孔子:“坚硬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牙齿是坚硬的,所以它老早就掉了;舌头是柔软的,所以它至今还存在。”

  人生于世,若能学水的清澈本性和谦退之道,则不仅精神居于高处,人生也将进入开阔处。

  欢喜是自然

  “大肚能容,了却人间多少事;满腔欢喜,笑开天下古今愁。”

  这副对联描写的是弥勒佛,他的形象总是光着大肚皮,咧嘴露牙地捧腹大笑,看起来特别具有亲和力及欢喜感。

  弥勒佛之所以让人喜欢,就在于他的“大肚皮”和“开口笑”。

  一件事有许多角度,有好的一面,也有坏的一面;有乐观的一面,也有悲观的一面。就好比一个碗缺了个角,乍看之下,好似不能再用;若肯转个角度来看,你将发现,那个碗的其他地方都是好的,还是可以用的。

  若凡事皆能往好的、乐观的方向看,必将会希望无穷,自然生起欢喜;反之,一味地往坏的、悲观的方向看,定觉兴致索然,自然无法欢喜。

  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。凡事都往好处想,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,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。

  觉悟是收获

  人生之路犹如登山,如果选对了方向和路径,只要义无反顾,就一定能够抵达山顶。可怕的是如果方向不正确,或者走了一条死路,那就是枉然的徒劳,奋斗一生,可能都没有离开起点,或者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附近。

  印度的《奥义书》有一段振聋发聩的论述:“一个人到了30岁,就要用全部的时间来觉悟,不觉悟的话,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。”

  20岁太早,一切都还没有好好开始呢!30岁是应该有所觉悟的年龄,因为已经站在了人生之路的转折点上。

  40岁当然就晚了,但是相比一生没有觉悟的人总还是有益的,亡羊补牢,总比望洋兴叹好。

  觉悟什么呢,怎么觉悟呢?

  一个人感觉自己的生活有意义,问心无愧,过去的一切放下,安心于当下,对未来没有疑惑和恐惧,那么就可以说他觉悟了,而觉悟是人生的收获。

  如果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,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,就可以在一切优美、败坏、清明、污浊之中找到智慧。

  智慧的人,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,而一切小事都有它的意义与价值。

法律声明

①本站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学习与交流,本网不保证内容的正确性与完整性。

②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,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与连带责任。

③对于转载文章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,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,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。

④本站尊重他人的劳动,文章中的内容或图片如有侵权举报>>

  • 女装
  • 男装
  • 童装
  • 内衣
  • 其它
2016Balabala巴拉巴拉闪亮星童颁奖盛典在上海圆满落幕!
剑桥鞋服四川分公司“终端业绩倍增项目”取得阶段性胜利!